六年级数学下册1_3单元教案及反思

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:教育文稿  来源:教育文稿  发布时间:2009-02-25 12:42:31
(4)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。
(5)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,注明制图日期。
3.引导学生看图分析。
提问: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?统计图与统计表,哪一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些?
4.小结。
    三、课堂练习
    1、出示不完整的统计图,帮助学生理解题意。
    2、做练一练的第3题,要求学生完整读题,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让学生依次回答题里的四个问题。
   
课题三:折线统计图
  教学目的:
1、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,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,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。
2、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年,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。
    教学过程:
    一、引入新课
    教师:今天我们要学习折线统计图。它也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。但是,它是根据数量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,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。因此,它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,而且能够以折线的起伏,清楚而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,并提问: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?
    二、新课
1.教学例题。
先进行尝试制作,再引导学生看图分析:
    小结制作补充折线统计图的步骤。
 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教学过程,回答制作步骤。
    三、课堂练习
    教师先让一名学生读出统计表中的数据。再让学生看第70页上的统计图,并提问:
(1)统计图的水平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?
(2)统计图的垂直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?
教师让学生按照统计表中的数据。在统计图上描点、顺次用线段连接起来。巡视时,教师注意学生描点是否正确,发现错误个别纠正。
  


比和比例

比的意义
教学目的
1.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察、思考、讨论、自学等活动,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,掌握比各部分名称,理解比和分数、除法之间的关系.
2.通过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比,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.
3.通过教学比和分数、除法的关系,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.
教学过程
一、复习引入
1.谈话: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常常要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.
2.举例说明:如一面红旗,长3分米,宽2分米.
提问:根据这两条信息,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?怎么解答?
学生可能提出:(1)长比宽多几分米?    (2)宽比长少几分米?       (3)长是宽的几倍?       (4)宽是长的几分之几?
二、探究新知
1.讲解:长是宽的1 倍,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;宽是长的 ,我们又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.
2.反馈练习.
课件出示:
(1)苹果有4个,梨有5个.(苹果的个数是梨的 ;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;苹果和梨个数的比是4比5;梨和苹果个数的比是5比4.)
(2)舞蹈兴趣小组有女生9人,男生4人.(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2 倍;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 ;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9比4;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4比9.)
3.教师讲述.
刚刚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.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,而且不同类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.如已知一辆汽车,2小时行驶100千米,可以求出什么问题?(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?)怎么求?(100÷2=50千米.)
4.教师讲解.
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来表示,也可以用比来表示,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.
5.学生举例.
请举一个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.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子.(诸如4小时做32个零件,做的零件个数与所用时间的比是32比4;排球有8个,足球有15,排球与足球个数的比是8比15,足球与排球个数的比是15比8等.)先让同桌同学互相说,再指名说.
6.观察、比较、思考、讨论.
什么情况下,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?
分小组汇报、可能学生的语言叙述不到位,但只要说出大意就行.多请小组代表发言.
7.指导学生看书.
8.自学.
关于比,你还想知道一些什么?
 9.汇报.
通过自学,你还知道了什么?完成板书:
3∶2=3÷2=1
比 前项 比号(∶) 后项 比值
除法 被除数 除号(÷) 除数 商
10.思考.
(1)关于“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,也可以用小数表示,有时也可能是整数”,你怎样理解?(比值是一个数,既然是数,就可以是分数,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.)
(2)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?
(3)足球比赛中的0∶0和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?
11.让学生互相说说通过自学,你又明白了什么,然后指名回答,完成下表:
比 前项 比号(∶) 后项 比值
除法 被除数 除号(÷) 除数 商
分数 分子 分数线(──) 分母 分数值
12.质疑问难.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?还想知道些什么?
13.师生共同总结.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你有哪些收获?
课后反思
比的意义实际是两数的相除关系,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研究两数的关系入手,通过典型例子的独立解答和教师的讲解,使学生明确两数相除即两个数的比,使学生把比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.然后,通过学生的观察、自学、思考、回忆、讨论等活动,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,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及比和分数、除法的关系,加强知识间的联系;并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,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.要注重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。

比的基本性质
教学目的
1.根据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,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,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.
2.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,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.
3.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.
教学过程
一、复习引入
1.谈话并提问.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,知道比和除法、比和分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.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比和除法、比和分数有哪些联系?
2.回忆.请大家回忆一下,除法中有什么性质?分数中又有什么性质?它们的内容分别是什么?
3.猜想.联系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,猜一猜,在比中可能有什么规律?小组交流.
二、探究新课
1.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.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: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,后项相当于分母,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同时除以同一个数(0除外),分数值不变,因此,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同时除以同一个数(0除外),比值不变.或者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,后项相当于除数,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或同时除以同一个数(0除外),商不变,因此,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同一个数(0除外),比值不变.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[7] [8] [9] [10] [11]  下一页

Tags:

作者:教育文稿
  •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,就请您
      100%(1)
  •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,就请您
      0%(0)

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

   评论摘要(共 0 条,得分 0 分,平均 0 分) 查看完整评论